灰莉
别名 非洲茉莉
学名 Fagraea ceilanica Thunb.
科属 龙胆科,灰莉属
形态特征 乔木,高达15米,有时附生于其他树上呈攀援状灌木;树皮灰色。小枝粗厚,圆柱形,老枝上有凸起的叶痕和托叶痕;全株无毛。叶片稍肉质,干后变纸质或近革质,椭圆形、卵形、倒卵形或长圆形,有时长圆状披针形,长5-25厘米,宽2-10厘米,顶端渐尖、急尖或圆而有小尖头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叶面深绿色,干后绿黄色;叶面中脉扁平,叶背微凸起,侧脉每边4-8条,不明显;叶柄长1-5厘米,基部具有由托叶形成的腋生鳞片,鳞片长约1毫米,宽约4毫米,常多少与叶柄合生。花单生或组成顶生二歧聚伞花序;花序梗短而粗,基部有长约4毫米披针形的苞片;花梗粗壮,长达1厘米,中部以上有2枚宽卵形的小苞片;花萼绿色,肉质,干后革质,长1.5-2厘米,裂片卵形至圆形,长约1厘米,边缘膜质;花冠漏斗状,长约5厘米,质薄,稍带肉质,白色,芳香,花冠管长3-3.5厘米,上部扩大,裂片张开,倒卵形,长2.5-3厘米,宽达2厘米,上部内侧有突起的花纹;雄蕊内藏,花丝丝状,花药长圆形至长卵形,长5-7毫米;子房椭圆状或卵状,长5毫米,光滑,2室,每室有胚珠多颗,花柱纤细,柱头倒圆锥状或稍呈盾状。浆果卵状或近圆球状,长3-5厘米,直径2-4厘米,顶端有尖喙,淡绿色,有光泽,基部有宿萼;种子椭圆状肾形,长3-4毫米,藏于果肉中。染色体基数x=11。花期4-8月,果期7月至翌年3月。
生态习性 灰莉性喜温暖,好阳光,但要求避开夏日强烈的阳光直射;喜空气湿度高、通风良好的环境,不耐寒冷、干冻及气温剧烈下降;在疏松肥沃,排水良好的壤土上生长最佳。
产地及分布 分布于中国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缅甸、泰国、老挝、越南、柬埔寨、印度尼西亚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;在中国分布于台湾、海南、广东(仙湖植物园(李沛琼等4161)、深圳园林科学研究所(余俊杰2438),深圳各公园及公共绿地均普遍栽培。)、广西和云南南部。生长于海拔500-1800米山地密林中或石灰岩地区阔叶林中。
用途 灰莉以其青翠的枝叶、优雅洁白的花形以及略带芳香的花朵,惹人喜爱,是比较流行的室内观叶植物之一。灰莉所产生的挥发性油类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,可使人放松,有利于睡眠,还可提高工作功效。灰莉可用于清热解毒、去腐生肌,治疗伤口溃烂。
繁殖与栽培 用扦插、播种、压条、分株均可,每种繁殖方法适用的时间和条件不同,可根据具体条件进行选择。但枝条扦插或种子播种繁殖,成苗率高。
(图片来自网络,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)